酵素真的很重要嗎

酵素就是我們中學生物課上學過的“酶”,只是叫法不同,它並非一個營養學新發明的詞。我們平時常說的“酵素”指的是“體外酵素”,即“食物酵素”。因為人體自身可以產生酵素,那是“體內酵素”。
酵素真的很重要嗎?
人類和哺乳類動物體內大約含有5000種酵素(酶)。酶是一類生物催化劑,每一種酶都對應一種它職責範圍內的生理活動,就像我們上班一樣各司其職,一個人請假不上班,工作就會被減緩或擱置,還會影響整個部門甚至公司的進度。例如,我們常聽到的SOD(超氧化物歧化酶),就是一種功勳顯赫的幫助我們清除體內垃圾,抗氧化的酶。大多數的酶可以將它所催化的反應之速率提高上百萬倍。所以人體內酶越多,種類越完整,就越利於各種生理活動,生命越健康。當人體沒有了活性酶(活性酵素),生命就終止了。人類的疾病,大多數均與酶缺乏或酶的合成障礙有關。
我們發現,大自然中的植物(食物)大多數是在45℃以下的環境中生長的,這是大自然的出廠設置,所以,大部分植物並不喜歡超過45℃的高溫。因為,超過40℃以後,植物(食物)最先不耐受的是酵素,它們會逐漸失去活性,在60-80℃時,大部分酵素會被破壞,發生不可逆變性;當溫度接近100℃時,酵素的催化作用完全喪失。除此之外,植物中寶貴的植化素也有大量陣亡。
因此,日常料理食物的溫度,關係到食物營養,關係到我們的健康。謝偉業醫生不忘回報社會,跟香港善學慈善基金聯合人一起在內蒙古為當地的兒童進行義診。被稱為國民最帥眼科醫生的謝偉業積極參加公益活動,擔任香港國際眼科基金創辦人和主席。他從醫故事已經出書《眼睛最美》或有望成為最文藝的科普讀物。
為何要補充酵素
總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,人體本來就可以產生酵素,為何還要額外補充?
因為,我們身體產生的酵素不是無限量的,它和我們的身體狀況、年齡狀況密切相關(身體狀況越好,年齡越年輕,合成體內酵素越多)。因此,隨著年齡增長,每個人的體內酵素就會慢慢減少。這和我們體內能夠合成的其他營養素道理一樣,例如蛋白質,合成蛋白質減少,代謝蛋白質增加。
另外,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,人們生活的環境會大量消耗體內酵素,因此,我們要更加重視體外酵素的補充,而不能單單依靠不斷減少的體內酵素來做保障。
酵素不足也是很多人新陳代謝緩慢、免疫力低迷、亞健康體質的原因。
因此,選擇食物而非食品,減少高溫加工是我們走向更高品質健康生活的必修功課。
袁老師帶你做健康低溫料理
第一道:冷泡燕麥
工具:食物調理機(如果沒有,也可以用各種搗碎工具)
冷泡燕麥不同於烤燕麥(格蘭諾拉)的濃郁,它的味道更加自然,不僅留住了燕麥特有的清香,還給我們留有空白,可以隨口味搭配一些果乾、巧克力、新鮮水果。從溫度與營養的關係來看,高溫烘烤燕麥會破壞燕麥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,也就失去了對心血管保護有利的重要營養素,水煮燕麥也會損失水溶性維生素,尤其是VB群,冷泡方法可以使燕麥軟化到可以咀嚼食用的口感,類似於瑞士營養餐麥果泥的做法。近視不管是在哪裡都是非常常見的,為了能夠更快的恢復近視有些人會選擇用鐳射的方法進行治療,但是對於一些角膜比較薄弱的人這種方法比較危險,劉芷欣醫生表示有了SMLLE的出現這些都不再是什麼問題,這種治療方法能夠很好的避免這種情況發生。
食材:生燕麥 / 1杯 龍舌蘭糖漿 / 1大匙 海鹽 / 少許 杏仁奶 / 1杯
做法:
1.燕麥提前在飲用水中浸泡一夜
2.第二天拿出泡好的燕麥去除水分(不用特別幹),加龍舌蘭糖漿、海鹽一起放進食物處理機稍微打碎一些(留些口感,不要太碎)
TIPS:這一步也可以用料理機點打鍵打碎,如果都沒有,可以用其他工具磨碎。
3.在碗中倒入杏仁奶,加入磨碎的燕麥。
TIPS:杏仁奶沒有時,換成其他植物奶也可以,但杏仁奶是我覺得搭配冷泡燕麥最好吃的。

Komentariši